最近,不少企业主和法务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ODI备案之后,公司章程到底该怎么改?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跟每个打算“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息息相关。随着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热情持续升温,国家对境外直接投资ODI的监管也在不断细化。尤其是2025年以来,多地商务部门、外汇管理局加强了对企业ODI合规性的审查,其中,公司章程是否与ODI备案一致,成了审核中的关键一环。
你可能觉得,公司章程不就是注册公司时填的一堆格式文件吗?签个字、盖个章,交上去就完事了。可现实是,很多企业在做ODI备案时才发现,自己章程里压根没写“可以进行境外投资”这一条,结果卡在审批环节,项目一拖再拖,错失良机。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去年底,浙江一家制造企业计划在越南设厂,前期调研、资金筹备都到位了,结果在办理外汇登记时被银行退回申请,理由是“公司章程未授权境外投资行为”。企业临时召集律师修改章程,走股东会决议、工商变更,前后花了近一个月,耽误了生产线落地时间。类似的情况,在长三角、珠三角并不罕见。
所以问题来了:在ODI要求下,公司章程究竟需要哪些关键调整?我们不妨从几个实际角度来拆解。
首先,最基础的一条投资权限的明确授权。原版的公司章程往往只写“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列举一些国内业务范围,比如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但对“对外投资”“境外设立子公司”这类行为没有明文授权。而根据现行监管要求,企业要开展ODI,必须证明其具备相应的法律资格和内部决策机制。章程中必须新增类似“公司有权依法对外投资,包括在境外设立全资或合资企业”这样的条款,否则后续的发改委备案、商务部门审批都可能受阻。
其次,决策机制要清晰。ODI不是老板一句话就能拍板的事。根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重大境外投资需经董事会或股东会审议通过。这就要求公司章程里明确不同类型投资的审批权限。比如,投资额超过多少由董事会决定,超过更大额度则需股东会批准。如果章程里没写清楚,后续提交材料时就会被质疑“内部程序不合规”,甚至影响外管局的资金汇出。
再者,经营范围的适配性也常被忽视。很多企业的经营范围写得非常局限,比如“电子产品销售”,但实际想投的是海外仓储物流或跨境电商平台。这种情况下,即使做了ODI备案,也可能因“超范围经营”被质疑。建议企业在规划出海前,就结合未来战略,适度拓宽经营范围,加入“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际货运代理”等通用表述,为后续业务留足空间。
还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略公司治理结构的跨境适配性。比如,有的企业计划在新加坡设控股公司,作为区域总部。这时候,境内母公司的章程是否支持设立多层子公司架构?是否允许委派董事、高管赴境外履职?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一旦在审计或年检中被查出不一致,都可能成为合规隐患。
当然,改章程不是随便涂改几笔就行。它是一项法律行为,需要经过股东会合法表决,并向市场监管部门完成变更登记。有些地区还要求同步更新税务、海关备案信息。整个流程走下来,快则两三周,慢则一个月以上。所以聪明的企业都会提前布局,在启动ODI之前就把章程调整好,避免“项目等人”的尴尬。
值得提醒的是,不同地区的监管尺度也有差异。比如上海、深圳等地对ODI合规要求更严,审查更细;而部分中西部城市相对宽松。但随着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推进,各地标准正在逐步统一。未来,“章程合规”很可能会成为ODI审批的标配门槛。
那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要立刻去改章程?也不尽然。如果你只是小额试水,比如通过QDII基金投资海外资产,或者以个人名义持股,可能不涉及ODI备案。但只要是以企业主体名义对外出资、持股比例超过10%、或涉及敏感行业如房地产、娱乐、体育俱乐部等,就必须走正规ODI流程,章程合规也就绕不开。
说到底,ODI不只是办个手续,它背后是一整套企业治理能力的体现。从战略规划到内部授权,从财务安排到风险管控,每一步都需要严谨对待。而公司章程,正是这套体系的“法律地基”。地基不牢,楼再高也悬。
最近,商务部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提到,202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稳中有升,非金融类ODI同比增长约8.5%,其中民营企业占比首次突破40%。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走向全球。但机遇背后,合规门槛也在抬高。别等到临门一脚才发现“证件不全”,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如果你正考虑出海,不妨先翻出那份尘封已久的公司章程,问问自己:它,真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