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在港工作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强积金到底怎么算?每个月工资一到账,眼看着一部分钱被自动划走进了“强积金”账户,但具体交了多少、将来能拿回多少,很多人其实一头雾水。尤其是在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的当下,这笔看似“看不见”的长期储蓄,越来越受到打工族的关注。
强积金,全称“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是香港自2000年起实施的一项退休保障制度。简单来说,就是雇主和雇员共同为未来的退休生活存一笔钱。听起来像是个“双赢”的安排,可实际操作中,不少人对它的缴费标准、投资回报和提取规则仍感到模糊。
先说最关心的问题每月要交多少钱?根据现行规定,只要是18至65岁、在香港就业的雇员包括全职、兼职甚至临时工,都必须参加强积金计划。缴费比例是按“有关入息”计算的,目前统一为5%。所谓“有关入息”,一般是指每月工资,但设有上下限。
截至2025年,这个范围是每月收入7,100元至30,000港元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你月薪低于7,100元,雇主和你本人都无需供款;超过30,000元的部分,也不再计入供款基数。举个例子:小李月薪25,000港元,那他和雇主各自需要缴纳25,000 × 5% = 1,250港元,合计每月有2,500港元进入他的强积金账户。如果月薪是35,000元,也只按30,000元来算,即每人缴1,500元。
这个机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兼顾公平与可行性既不让低收入者负担过重,也避免高薪人群过度积累账户资金。不过,也有声音指出,上限多年未随通胀大幅调整,导致一些中高收入者觉得“存得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常规的5%供款外,部分公司还会提供“自愿性供款”或“额外供款”,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比如一些跨国企业或金融机构,会承诺在员工自願多缴的基础上,按比例“配对”投入,相当于变相加薪。这类安排虽非强制,但在吸引人才方面越来越常见。
强积金的钱去了哪里?很多人以为它像银行存款一样稳稳生息,但实际上,这笔钱会被投入到不同的基金中,比如股票基金、债券基金、保守基金等,由雇员自行选择投资组合。这意味着回报与市场表现挂钩,有赚也可能亏。
过去几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频繁,尤其是2025年美联储加息、港股震荡,不少强积金账户出现账面亏损,引发公众关注。据积金局2025年底发布的数据,当年整体强积金平均回报率为-2.1%,部分激进配置的股票基金跌幅更大。这让一些临近退休的人感到焦虑:辛辛苦苦存了二三十年,最后会不会“竹篮打水”?
但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从长期来看,强积金制度仍展现出一定的增值能力。数据显示,自2000年成立以来,强积金累计为参与者创造了超过1.2万亿港元的投资收益。平均年化回报率约在4%至5%之间,跑赢了通货膨胀。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并定期检视调整。
说到提取,很多人误以为退休后才能动用这笔钱。其实不然。目前规定,年满65岁可全额提取;若选择延期领取,也可分阶段支取。在特定情况下如永久离港、严重残疾或罹患绝症,也可申请提前取出。不过一旦提取,通常是一次性给付,无法继续享受复利增长,因此不少人会选择转为年金计划,按月领取,更接近“养老金”的模式。
近年来,围绕强积金的改革讨论也越来越多。比如,有人建议取消供款上限,让更多高收入者能多存;也有人呼吁引入“默认投资策略”优化机制,减少散户因盲目选基而蒙受损失。2025年,积金局推出了“预设投资策略”Lifetime Portfolio的升级版,根据年龄自动调整股债比例,越接近退休,投资越趋保守,帮助降低风险。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强积金并非唯一的退休储备。香港近年也推出了“年金计划”和“自愿医保”,鼓励市民多元规划晚年生活。聪明的打工人不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账户上,而是结合储蓄、保险、房产等多种方式,构筑更稳妥的财务防线。
说到底,强积金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不看短期起落,而重在坚持和规划。它或许不能让你退休后住豪宅、环游世界,但至少能在年迈时提供一份基本保障。了解规则、合理配置、保持耐心这才是应对强积金最踏实的态度。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能掌控的东西不多,但每月那笔小小的供款,却是实实在在为自己未来投下的一颗种子。时间会证明,今天的每一分投入,都会在未来某个清晨,悄然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