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某内地网红赴港开设公司并大幅降低税负的新闻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不少人开始好奇: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在大陆和香港做生意,税能差这么多?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两地截然不同的税法体系和经济制度设计。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不讲大道理,只说人话,带你看看大陆和香港税制的真实差异。
先从最直观的一点说起:税率。很多人以为“低税率”就是香港吸引企业的唯一法宝,其实没那么简单。以企业所得税为例,内地的标准税率是25%,而香港的利得税相当于企业所得税统一为8.25%首200万港元应评税利润和16.5%超出部分。乍一看差距明显,但关键在于,香港实行的是“地域来源征税原则”简单说,只要你的收入不是在香港本地赚的,哪怕你在香港注册公司,这部分钱也不用交税。比如一家公司在香港注册,但业务全在中国内地做,利润也来自内地,那这笔收入基本不用向香港交税。这一点对跨国企业或从事外贸、电商的人来说,吸引力非常大。

而内地呢?实行的是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双重标准。只要你是中国税务居民,或者收入来源于中国境内,基本都逃不开征税范围。这就意味着,合规要求更高,监管也更严。近年来,随着金税四期系统的推进,税务部门对企业发票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监控越来越精准,想靠“阴阳合同”或私户收款税务的空间几乎被堵死。
再说个人所得税。内地个税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档达到45%,主要针对高收入群体,比如明星、高管、技术专业等。而香港的薪俸税采用两级制,税率分别为2%和7%,而且有各种免税额和扣除项,比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自置居所贷款利息等,实际税负往往比表面看起来更低。更重要的是,香港不征收资本利得税也就是说,你炒股、卖楼赚的钱,只要不是以炒作为主业,基本不用交税。而在内地,虽然目前没有正式开征资本利得税,但股权转让、房产交易等环节都有相应的税收规定,尤其是房产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加起来可能高达交易额的百分之十几。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税收征管文化。内地税务系统强调“合规优先”,企业需要按时申报、完整留痕,一旦出问题,轻则补税罚款,重则影响信用甚至涉及刑事责任。而香港更偏向“自律申报”,只要你如实报税、保存好账目凭证,通常不会主动上门查账。当然,这不代表可以乱来,香港税务局也有稽查机制,一旦发现逃税行为,处罚同样严厉,甚至可能入刑。但整体氛围确实更宽松一些。
最近几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越来越多内地企业和个人开始关注跨境税务安排。比如前海、横琴、南沙等地推出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港资企业落户,也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人才享受个税补贴。像深圳前海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按15%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广州南沙则对高端人才给予“港人港税”式补贴,实际税负接近香港水平。这些政策本质上是在缩小制度差异,促进区域融合。
不过话说回来,低税不等于“税务天堂”。香港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体系与内地不同,税收低的同时,提供的医疗、教育等直接福利也相对有限。而内地虽然税负稍重,但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投入巨大,高铁、医保、义务教育等都是实打实的公共产品。所以不能单纯拿税率高低来评判优劣,关键看整体性价比。
另外,随着全球最低企业税率改革推进OECD主导的“BEPS 2.0”,未来包括香港在内的所有经济体都面临税收透明化压力。那种纯粹为了税务而“空壳注册”的操作空间正在不断压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最终拼的还是产品、服务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钻税法空子。
说到底,大陆和香港税制的不同,是两种经济模式的体现。一个强调统筹调控、公平优先,一个侧重自由市场、效率导向。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差异,不是为了去“合理税务”,而是更好地规划事业和生活。比如做跨境电商的,可能要考虑在哪里注册主体更合适;打算赴港工作的年轻人,也要清楚自己的收入会怎么被征税。
世界在变,规则也在变。与其盲目羡慕别人的税制,不如踏踏实实提升自己,在哪里都能活得明白、过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