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社会对一些跨国法律问题的关注再度升温。尤其是在涉及人员流动、儿童监护权争议以及跨境司法合作等议题上,“海牙公约”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中。那么,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冷”的名词到底是什么?它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简单来说,海牙公约并不是某一个单一的条约,而是一系列由“海牙国际私法会议”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制定的国际协议的统称。这个组织成立于1893年,总部设在荷兰海牙,初衷是为了协调各国在民事和商事领域的法律冲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之间的跨国联系日益紧密,这类法律协调变得尤为必要。

举个例子:一对夫妻,丈夫是中国籍,妻子是法国籍,两人在德国结婚后定居日本,后来感情破裂,决定离婚。这时候,孩子的抚养权该由哪个国家的法院来裁定?财产分割适用哪国法律?如果一方带着孩子突然回到自己母国,另一方该怎么办?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实则牵涉到复杂的法律归属和执行难题。而海牙公约的存在,正是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提供一套被多国共同认可的规则框架。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海牙关于父母责任和保护儿童措施的管辖权、法律适用、承认与执行及合作公约简称儿童保护公约,以及海牙国际诱拐儿童民事方面公约俗称儿童诱拐公约。后者尤其受到关注。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全球每年都有数百起跨国非法转移儿童的案件发生。而一旦孩子被单方面带离常住国,追回过程往往耗时耗力,甚至可能因两国法律差异而陷入僵局。
儿童诱拐公约的核心原则是:儿童不应因父母之间的纠纷而被迫卷入跨国法律拉锯战;任何缔约国都应迅速协助返还被非法转移或扣留的儿童,并确保其居住地的稳定性。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加入该公约,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大部分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不过,中国目前尚未加入这项公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涉外家庭在处理子女 custody监护权问题时的效率。比如近年来,有媒体报道过一些案例:外籍配偶在婚姻破裂后将孩子带回本国,国内一方虽经法院判决获得抚养权,却难以通过国际渠道实现孩子回国。这种困境明显出加强国际司法协作的重要性。
当然,海牙公约涵盖的范围远不止儿童事务。它还包括关于成年人国际保护公约,帮助解决老年人或失能者在跨国情境下的监护安排;还有关于取消要求外国公文书认证的公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Apostille 公证简化制度”。这项规定让留学、移民、海外工作所需的各种文件如学历证明、结婚证、无犯罪记录等只需加盖一个“附加证明书”,就能在其他缔约国直接使用,极大便利了普通民众。
以2025年中国正式加入取消认证公约为例,这一举措被视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优化涉外政务服务的重要一步。据外交部领事司介绍,此后中国公民办理赴多数发达国家所需的文书认证时间平均缩短70%以上,费用也显著降低。不少留学生表示,“以前办一份成绩单认证要跑三四趟机构,现在在线申请两天搞定。”
从这些实际应用可以看出,海牙公约虽然名字听起来遥远,但它其实深深嵌入到了普通人生活的细节之中。它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解决“人”在跨越国界时遇到的具体麻烦无论是孩子被带走、老人需要照护,还是仅仅想把一张毕业证书用在国外。
更重要的是,这类公约体现了一种国际合作的基本逻辑:各国不必完全统一法律体系,但可以通过协商建立互信机制,在尊重彼此主权的前提下实现规则对接。这种“求同存异”的智慧,恰恰是应对当今复杂世界的关键。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有些批评声音指出,部分国家在执行公约时存在拖延或选择性对待的情况,也有个别案例中孩子的意愿未被充分听取。但海牙公约为无数家庭提供了法律救济的出口,也为国际私法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说到底,当两个人因为爱情走到一起,跨越山海组建家庭;当一段关系走向终点,如何体面收场、保护最无辜的孩子;当我们希望在另一个国度开启新生活,却被繁琐手续绊住脚步在这些人生关键时刻,正是像海牙公约这样的机制,默默撑起了一道制度性的安全网。